close

作者: kyoexcellent (........感冒了.....) 站內: Cashflow
標題: 【記錄】投資理財退休規劃?(上)
時間: Sat Aug 12 00:18:25 2006


    標題是記錄而不是社會觀:D
    這表示不是理論的解釋,而是感想。

    看完富爸爸系列,以及對基金、保險方面稍做了解之後,
    對於投資理財這方面確實有較為扎實的想法,
    在研究基金、保險部份時,總覺得有那裡怪怪的,
    但是富爸爸系列加強了原來的認為,找出覺得怪異的原因。

    什麼樣的人,才是「投資者」?
    「投資」的定義,又是什麼呢?

    我們都說,現在的投資理財是為了將來退休著想,
    那麼,確實地做好專家建議的配置,就高枕無憂?
    (那些從來沒想過為退休準備計劃的人,那就更別說了。)

    「有錢」的標準,是依照「不再有收入」之後,還能夠支持多少時間來算的。

    如果錢不夠,一則是增加收入,一則是減少支出,
    而退休的人,是很難能夠有收入的,
    在支出方面,雖然日常生活的開銷降低,
    可是「醫療」部份的花費,會日漸龐大。

    加上社會「少子化」現象,這個大趨勢其實是很明顯的。
    從前的農業社會推崇養兒防老,但那時一對夫妻平均生五個兒女,
    現在平均生一到二位,子女要負擔的家庭成本相對提高。

    退休金真的就能提供完全的保障?那也不見得。
    規模龐大的「勞退基金」無人管理,閒置在市場中,
    戰後嬰兒潮的人們同時退休,從市場機制裡提領出大量現金,
    加上少子化趨勢,這麼操作之下,會導致市場崩盤!

    再談談基金方面。

    基金制度使得全世界大部份的熱錢,都掌握在投信公司手中,
    供需機制控制市場起伏,而龐大基金熱錢的進出,
    就成了控制市場走向的最主要原因。
    (因此,基金績效才常說要打敗大盤…)

    既然基金整體可以代表大盤走勢,也就是說,
    股市的榮衰也是可期的,沒有一定的正走向。
    但是,我們在買基金規劃退休遠景的同時,
    進行的複利「假設」,都是在有正報酬的情形下!

    甚至,即使有正報酬,都必須要先扣除3~5%的手續費成本!

    於是,就產生了這個情形。
    在市場走高時,理財專家:股債配置、定期定額、長期投資。
    在市場走低時,理財專家:股債配置、定期定額、長期投資。
    在市場盤整時,理財專家:股債配置、定期定額、長期投資。
    然後理財專家就賺進了龐大的手續費收入。

    理財專家,可以置換為證券營業員,以及保險業務員。
    這些所謂的專家,其中有極大多數甚至自已都不是好的投資者,
    而以「專家」的身份自居,給大部份的人做「建議」。

    我們知道,市場機制是不會有長久的漲和跌的,
    有人賺錢,同時就表示有人賠錢。

    要不想賠錢,最好的做法就是「增加知識」。

    但是,即使每出手必賺的股票玩家,也不是個稱職的「投資者」。


--
kyoexcellent 在 06/08/13 8:55:08 從 NK218-187-12-82.dialup.dynamic.apol.com.tw 修改這篇文章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elggum 的頭像
    elggum

    汪母娘娘遊世界

    elggu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